精彩小说尽在江南小说!手机版

江南小说 > > 预见未来后,我成了最年轻委员!(林枫陈远)完结小说_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预见未来后,我成了最年轻委员!林枫陈远

预见未来后,我成了最年轻委员!(林枫陈远)完结小说_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预见未来后,我成了最年轻委员!林枫陈远

一笑奈和 著

言情小说完结

小编推荐小说《预见未来后,我成了最年轻委员!》,主角林枫陈远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爆,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一觉醒来,林枫回到了风起云涌的1998年。 站在公务员考试的岔路口,他没有选择按部就班的安稳。 因为他的脑海里,装着未来二十年的记忆——阿里的电商帝国、腾讯的社交王朝、移动互联网的滔天巨浪……所有机遇,尽在掌握! 进入国企,一份惊世骇俗的《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只是他递出的第一份投名状。 从投资阿里、腾讯开始,他悄然编织自己的资本网络。 股市、房市、科技风口……他用先知般的视野,为自己,也为国家,攫取惊人的财富与资源。 国企只是起点,商海才是砺剑的战场。 但他真正的目标,始终是那至高无上的权力殿堂。 凭借在商界积累的庞大人脉与辉煌政绩,他完成华丽转身,重返体制。 从特聘专家到主政一方,他推动的每一项改革,都精准踩在时代发展的鼓点上。 当同龄人还在为科级奋斗,他已稳坐会场,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委员。 手握重权,布局新能源,攻克芯片,引领AI革命……他要用这双预见未来的眼睛,亲手为共和国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巅峰! 从1998年的见习科员,到问鼎权力之巅。 这是一条用智慧、胆识和先知铺就的——国士之路!

主角:林枫,陈远   更新:2025-10-30 18:43:0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九月的燕京,秋意微凉。

林枫提着简单的行李,揣着那份改变命运的通知书,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报到。

灰色的苏式办公楼带着浓厚的时代印记,走廊宽敞却略显昏暗,墙壁上刷着半人高的淡绿色油漆,水磨石地面被岁月打磨得光可鉴人。

空气里弥漫着纸张、油墨和一种特有的、属于机关的肃穆气息。

办理入职手续的过程严格而按部就班。

人事处的同志表情严肃,话语简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规范性。

林枫被分配到了国民经济综合司的一个处室,主要负责一些宏观经济的监测分析工作。

处长老周是个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老花镜,说话慢条斯理,透着股资深官员的沉稳。

他简单欢迎了林枫,介绍了处里的基本情况,然后指了指靠窗的一个空位:“小林,你先坐那里。这几天熟悉熟悉环境,看看过往的文件和报告。小王,你带带他。”

被称为“小王”的是个三十出头的青年,叫王斌,是处里的骨干。

他热情地帮林枫领了办公用品——一个印着单位名称的搪瓷杯、几个笔记本、一支钢笔和厚厚一叠稿纸。

“小林,别紧张,咱们处氛围挺好。”王斌笑着拍了拍林枫的肩膀,“刚开始就是多看、多听、多学。周处人很好,就是要求严,材料上的数据一个标点都不能错。”

林枫点头称是,态度谦逊。

他深知自己虽是重生者,但在体制内,资历和规则是另一套学问。

他迅速进入了角色,每天提前到办公室,打开水、擦桌子,把老同志们的茶杯洗净沏上茶。

处理交给他的文件,无论是打字、复印还是归档,都做得一丝不苟,字迹工整清晰。

他的办公桌很快堆起了高高的文件汇编和内部刊物,《计划经济研究》、《经济改革与发展》、《宏观经济监测月报》……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不仅看表面的数据和结论,更透过字里行间,揣摩政策出台的背景、各部门之间的博弈妥协,以及那些未写入正式报告,却可能影响决策的“潜流”。

处里的老同志,比如负责农业板块的老李,快退休了,话不多,但经验丰富。

林枫偶尔会在午休时,给他续上茶水,请教一些关于农村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历史沿革问题。

老李起初只是简单回答几句,见林枫听得认真,问得也在点子上,慢慢也愿意多聊一些,偶尔会感慨一句:“小林不错,现在愿意沉下心听这些老黄历的年轻人不多了。”

除了老同志,林枫也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身边的年轻同事。

坐在他对面的是个比他早两年入职的年轻人,叫赵国庆,来自东北,性格爽朗,做事风风火火,有点大大咧咧,但人脉似乎很广,总能听到一些司里甚至部委层面的“小道消息”。

隔壁处有个叫孙维海的,比林枫早一年进来,清华毕业,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沉默寡言,但林枫注意到他写的几份分析材料,数据翔实,逻辑严密,视角独特,显示出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独立思考能力。

林枫记得,前世似乎有个同名的、在经济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型官员。

还有一次在机关食堂排队打饭,他无意中听到前面两个年轻人在低声讨论刚刚结束的某次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其中一人观点犀利,对“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策略提出了不同看法,言语间透着家学渊源。

林枫默默记下了那人的相貌和听到的名字——陈远,办公厅秘书处的。

林枫没有急于表现,更没有贸然去“结交”。

他只是在日常工作中,自然地与这些潜在的“潜力股”建立联系。

他会向赵国庆请教一些机关办事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会就某个经济模型的应用,与孙维海在茶水间简单交流几句,往往能引发对方难得的讨论兴趣。

在食堂遇到陈远,会点头致意,偶尔拼桌吃饭,也只是聊聊天气和食堂的饭菜,绝不刻意打探。

他深知,在这个论资排辈、讲究火候的地方,真诚和适度的距离感,远比急功近利的攀附更重要。

日子在忙碌而规律的节奏中流逝。

林枫很快熟悉了处室的业务,开始承担一些基础的数据整理和初稿撰写工作。

他写的材料,数据准确,文字干净,逻辑清晰,连要求严格的周处长看了,也微微点头,在一次处务会上简单表扬了一句:“小林上手很快,材料有点样子了。”

这天下午,林枫被周处长叫去,交给他一沓厚厚的资料:“部里要开一个关于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思路的务虚会,你先把这些背景材料熟悉一下,帮着王斌准备一下初稿的素材。”

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材料,林枫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个信号——他开始真正触及到这个庞大经济机器运转的核心边缘了。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窗外是燕京秋日高远的蓝天。

办公室里的打字机声、翻阅文件的沙沙声、老同志偶尔的咳嗽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体制内交响。

林枫深吸一口气,翻开材料,眼神专注而明亮。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